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

Massive Attack:欲罷不能遂曲談

對於Massive Attack繼《100th Window》後整整七年來的全新專輯,《Heligoland》不得不叫人要先聽為快。

將於2月8日面世的《Heligoland》,迄今我已搶先聽了近三個星期,愈聽愈喜歡、愈聽愈欲罷不能。動筆為《Heligoland》寫了第一篇稿,聽得更上心。可以肯定,《Heligoland》遠勝當年只餘下3D一人獨力留守的《100th Window》,看到Massive Attack重回狀態。

《Heligoland》的矚目之處,是其強勁的客席歌手陣容。主唱除了團員Robert Del Naja(3D)和Grant Marshall(Daddy G),以及跟Massive Attack合作無間二十年的Reggae歌手Horace Andy外,還有Blur的Damon Albarn、Mazzy Star的Hope Sandoval、Elbow的Guy Garvey、TV On The Radio的Tunde Adebimpe、昔日Tricky的御用女歌手Martina Topley-Bird等等;樂手方面則有Portishead的結他手Adrian Utley,又有DFA的Tim Goldsworthy參與製作。

久未來個遂曲預告、遂曲談,今次因為Massive Attack而重施故技。

〈Pray for Rain〉:Tunde Adebimpe主唱,曾收錄於《Splitting The Atom EP》內。在連綿鼓擊驅動與憂傷的鋼琴下,這是多麼慘白得懾人心魄的一曲。

〈Babel〉:Martina Topley-Bird主唱,Breakbeat的馳聘加上Post-Punk式Bassline再加她脆弱美的歌聲。

〈Splitting The Atom〉:Daddy G、Horace Andy和3D三人合唱,曾作為EP之主打歌。萬分靡爛的Jazz Hop歌曲,有點Cabaret的異色。

〈Girl I Love You〉:Horace Andy主唱,由懾人而黑暗Bassline引出,勾勒出Dub樂的底蘊,Horace仍是唱得那麼迷魂,再泛起銅管樂的伴奏。

〈Psyche〉:Martina Topley-Bird主唱,此曲有一個Beat Driven的版,但這個卻是由重複性結他Loop構成甚Minimalism的組態,來得更美麗動人。

〈Flat Of The Blade〉:Guy Garvey主唱,歌曲原名〈Bulletproof Love〉。迷離的電音與細密Mircobeat,配以他幽幽的神傷嗓音,感覺好比Björk的歌曲。

〈Paradise Circus〉:Hope Sandoval主唱,神秘迷離的氣氛,她那如精靈般的嗓音,與部落節奏、拍掌聲、Broken Beats構成的Polyrhythm絲絲入扣而來,很有電影感。

〈Rush Minute〉:3D主唱,神傷、蒼白、幽悒的一曲,有著Post-Punk式連綿低調Bassline,縈繞心頭。

〈Saturday Come Slow〉:Damon Albarn主唱,伴Acoustic結他而來的Ballad歌曲,他演繹得如斯憂傷而楚楚動人,唱道”Do you love me?”時不禁叫人聽得心醉。

〈Atlas Air〉:3D主唱,電風琴Riff有如DJ Shadow的〈Organ Donor〉,末段再綻放出Acidic的電聲。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Andrew Bird @ Grappa's Cellar

昨晚美國芝加哥唱作人Andrew Bird的《On Tour in Hong Kong》在Grappa's Cellar舉行,門票在幾日前已售罄,Grappa's Cellar內好擠迫啊,人頭擁擁程度比幾個月前British Sea Power的演出為有過之而無不及。

Andrew Bird的民謠式Baroque-Pop,小提琴是其主要配器。甫開始他便帶著小提琴出場玩出開場曲〈Wake Up〉。Andrew Bird的演出方式有兩種,一是有伴奏樂團助陣,另一則是單人匹馬上場,而昨晚便是全然屬於後者。

一人在台上,一把歌聲、一支小提琴、一支結他,還有一台Glockenspiel,而口哨也變成樂器的一部分。即使Andrew只有一人上陣,但他厲害之處是現場做Loop,把小提琴的撥奏甚至其和唱即玩即Loop起來做成Backing Tracks(他右邊的咪高鋒是用作錄Loop的),以Pedal作控制。所以其一人演出可以做出有如兩、三位樂手的層次,叫人嘆為觀止!看他手腳並用,又彈又唱又Loop又播,在台上雖然忙得不可交但仍氣定神閒。

選曲方面,來自2009年專輯《Noble Beast》有〈Fitz and the Dizzyspells〉、〈Oh No〉、〈Anonanimal〉,以及〈Carrion Suite〉這首美不勝收的小提琴獨奏曲,2007年前作專輯《Armchair Apocrypha》的有〈Plasticities〉和〈Imitosis〉;較舊的則有2001年專輯《The Swimming Hour》時的〈Why〉。Encore則玩了〈Headsoak〉和〈Weather Systems〉。

發覺昨晚場內觀眾佔了六成以上是洋人,彷彿回到殖民地時代看外國音樂會的場面。

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

Mono:蕩氣迴腸

執筆寫昨晚日本Post-Rock樂隊Mono的香港音樂會《Live in HK 2010》,腦子不其然彈出了”Live in Mono” 這三個字作題目——取自曇花一現英國Trip Hop組合Mono的一曲〈Life In Mono〉。不過念頭還是打消了吧。

當日前菜:從荃灣乘「亡命小巴」到九龍灣,iPod選播《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以作熱身,公路上飆車聽其Post-Rock可謂痛快到不得了。雖然二十分鐘不夠的車程只能聽到〈Ashes In The Snow〉和〈Burial At Sea〉兩曲而已。

Mono的《Live in HK 2010》先後由廣洲的沼澤和香港的Elf Fatima作暖場演出,好一個Post-Rock之夜。抵達HITEC演講廳時沼澤已在表演中,比起以往看過他們的演出,當晚似乎有點兒失準。Elf Fatima分別有兩位鼓手上陣,完場後我問Eddie,他說:「Dave忙嘛,所以搵多位鼓手。」

緊接Elf Fatima之後,Mono出來Set樂器,背境響起了幽幽的管弦樂。然而當Mono四人相繼Set好樂器後,大家卻返回後台,人去(舞)台空。幽幽的管弦樂仍在播放中,如是者維持了差不多十分鐘,彷彿要把樂章播完才出來,大抵他們是以此作為序曲以營造悲情的氣氛吧。

為Mono的《Live in HK 2010》揭開序幕,正是《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的開場曲〈Ashes In The Snow〉。一如影片上所見,兩位結他手Takaakira Goto和Yoda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坐著演奏,只有中後段才有幾首歌站了起來,Taka好型;站在二人中間的女將Tamaki Kunishi自然成為觀眾的視線焦點,除了身為低音結他手外,一開始的〈Ashes In The Snow〉她已作演奏Glockenspiel,又有彈鋼琴的時候,算是陣中唯一有得走位的樂手;Yasunori Takada的外表則一如其鼓技般沉實。

一如所料,Mono的現場演出是多麼的蕩氣迴腸:低迴時深潛,唯美時有如古典音樂,悲情時叫人心碎,激情時暴烈得地動山搖。他們的演奏就是此起彼落地交織出這幾種情感,現場聽來更見立體更具別具張力更峰迴路轉,直指人心。惟美中不足是當玩到澎湃暴烈位時,音響頗為拆聲。

近作固然大量放送(一曲〈Burial At Sea〉聽得我幾乎要哭出來),但選曲中也可以找到早期作品如〈The Kidnapper Bell〉。

沒有Encore,音樂會告一段落,但Mono的樂曲仍在心頭縈繞不散,久久末能平復啊。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Delphic:巧手獨立的士高

沒錯,來自曼徹斯特的Delphic是當今的另一隊Indie-Disco樂團,然而他們卻能滿載美譽而來,不但是”BBC Sound of 2010”的十五支樂隊之一,更被冠以「21世紀New Order」之稱。

甚麼「新New Order」樂團之說法早已屢見不鮮,然而二十出頭的Delphic(英倫的八十後)卻並非試圖復刻與模仿New Order的曲風,得以被拿來跟New Order作相提並論,是他們同樣可以打造出巧手的獨立舞曲出來——既有美好而調子憂傷的Indie-Pop曲子,也有精良的Electronica舞曲曲式。

由其自家廠牌Chimeric出版的《Acolyte》是Delphic的首張專輯,唱片監製是曾為Tracy Thorn、The Rapture和M83製作過唱片的電子舞曲製作人Ewan Pearson,歌曲也是在Ewan的柏林錄音室灌錄。

在《Acolyte》內,本由法國Kitsuné Music出版的單曲〈This Momentary〉以Post-Punk式Bassline引出但卻漸凝聚成Underworld般的電音張力,〈Submission〉正是有如New Order那種帶著憂鬱曲子的電子流行曲,新單曲〈Doubt〉的下半部分便很New Order的Electro Rock了,〈Halcyon〉告訴了大家Indie-Disco曲目也可以有結他獨奏,〈Remain〉在Deep House Groove下是如斯美麗的一曲。本由近年捲土重來的比利時Techno廠牌R&S出版首張單曲〈Counterpoint〉之流麗電子樂韻與動人旋律、〈Red Lights〉的扣人心弦Indie-Dance已不在話下,而純音樂主題曲〈Acolyte〉更好比加入了Indie動能的Orbital電子舞曲。

另一方面,也有〈Ephemera〉這首短短不夠兩分鐘的Ambient曲目。

Delphic愛音樂也愛電影,他們優秀的音樂影片亦是其備受注目的因由。由Handz執導的〈Counterpoint〉被視為向俄國導演Andrei Tarkovsky致敬;Dave Ma執導的〈This Momentary〉將拍攝於切爾諾貝爾(Chernobyl)核電廠鄰近市鎮的片段剪輯而成,鏡頭幽美而跟歌曲節奏絲絲入扣,此片令他們在UK Music Video Awards獲得最佳電影藝術、最佳剪輯等等提名;而Andrew Huang執導的〈Doubt〉之人體與金屬,又是那麼酷。(影片在YouTube上沒有附上Embed,故請按連結睇片。)

今個星期六:Mono

作為第一個在香港推介Post-Rock的樂評人,我做了以下紀錄:登陸香港表演的Post-Rock樂隊,第一隊是蘇格蘭的Mogwai,第二隊是冰島的Sigur Rós,第三隊澳洲的Dirty Three,第四隊是英國的Yndi Halda,第五隊是日本的toe,而第六隊,則會是日本的Mono——他們將會在本週六(1月23日)假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演講廳帶來其《Live in HK 2010》音樂會。

當年因為John Zorn的Tzadik Records而認識了Mono,然而真正叫我對他們刮目相看之作,那是2004年的《Walking Cloud And Deep Red Sky, Flag Fluttered And The Sun Shined》,那已是其第三張專輯了。他們所祭出帶著濃郁電影感與悲情氛圍的史詩式Post-Rock樂章,是多麼的蕩氣迴腸、觸動心靈,情感之慘白足以叫人聽得心碎。Mono亦自此與監製Steve Albini合作無間。

去年是Mono成軍的十週年,樂隊帶來他們睽違三年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這支東京後搖滾樂團仍是那麼無懈可擊,二十三人管弦樂團之伴奏更深化了其電影配樂感。

來香港演出的外國Post-Rock樂隊不多(還記是只聞樓梯響的Explosions In The Sky和Battles嗎?),所以每次機會我們都會珍而重之。對於Mono的《Live in HK 2010》音樂會,是多麼的引頸以待。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Green Day @ AsiaWorld Arena

洛杉磯樂團Green Day終於登陸香港舉行音樂會了,這隊90年代的亞美利堅Punk-Pop巨星,今時今日他們毋庸置疑是一隊Stadium Rock樂隊而多於甚麼Punk Rock。這晚的AsiaWorld Arena,全場幾近爆滿。

台上除了Billie Joe Armstrong、Mike Dirnt和Tré Cool三人外,還有一位結他手Jason White、鍵琴手兼色士風手Jason Freese和結他手兼和唱Jeff Matika,合共六人。

Green Day之所以成為搖滾班霸,你會看到他們在音樂會上很懂得如何去娛樂觀眾、台上台下打成一遍。呼喚全場樂迷揮手、Chanting與呼叫已不在話下,又向觀眾派T恤、用水槍噴水;全場台上放煙花噴火沒有二十次也有十幾次——我懷疑從揚聲器爆炮聲是另配上去的,不然台上樂手不耳聾才怪。

甚至乎他們屢次捉樂迷上台唱歌——最激的一次,是捉了一位女樂迷上台,讓她以其「走音腔」為一曲〈Long View〉由頭唱到尾,Billie Joe只作和唱。唱完歌,Billie Joe還叫她Stagedive下去。

當晚以一曲〈21st Century Breakdown〉揭開序幕,音樂會的上半部分全玩奏來自《American Idiot》和《21st Century Breakdown》這兩張2000年世代專輯內的近作曲目;然後台上換了樂隊舊Logo的Backdrop,自〈Hitchin' a Ride〉起,Green Day便開始大玩90年代的經典作。我不算是Green Day的忠實樂迷,但聽到一曲〈Basket Case〉也相當之亢奮呢。期間,Tré又在只有鼓和色士風伴奏下大唱了〈All By Myself〉、〈(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和〈Hey Jude〉等金曲。然後,又再回到《21st Century Breakdown》時的〈21 Guns〉和〈American Eulogy〉,首尾呼應吧。

Encore時段,先來了〈American Idiot〉,繼而是其Rock Opera / Epic組曲〈Jesus of Suburbia〉。你以為音樂會就此曲終人散嗎?不,最後還來了個Acoustic Set玩了〈Minority〉和〈Time Of Your Life〉才罷休。音樂會全長超過兩個半小時。





21st Century Breakdown
Know Your Enemy
East Jesus Nowhere
Holiday
The Static Age
Give Me Novacain
Are We the Waiting
St. Jimmy
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
Hitchin' a Ride
Brain Stew
Jaded
Longview
Basket Case
She
King for a Day
21 Guns
American Eulogy

American Idiot
Jesus of Suburbia

Minority
Time Of Your Life

Sound In The Park:round 3

《Sound In The Park》「公園好聲」第三回演出在昨天舉行,今次我們回到沙田公園Main Plaza。過去兩次都天陰,到了第三回,我們終於遇到好—天—氣啊!全程藍天。

Thomas@The Malfunction

Sin:ned + Self-Index

A-Day

《Sound In The Park》第四回演出(最後一回):2010年1月31日下午三時九龍公園中國花園舉行,演出單位有迷你噪音、Choi Sai Ho aka S.T.和No One Pulse。

1月16日

1月16日,天很藍。

照原定我的計劃,當天先下午在沙田公園舉行我策劃的《公園好聲》,然後晚上入赤鱲角看Green Day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多麼充實、多麼No Music No Life的一個週未啊!然而在一個星期前,我知道當日會是高鐵撥款會議的關鍵性一天。

結果當日上午,我在家中看著i-Cable的會議直播邊為《公園好聲》作準備。中午起程前往沙田公園,途中跟已抵達的同事聯絡過,大家都表示今日心情很忐忑不安。

《公園好聲》做完了,有同事趕往立法會,而我則由於要去看Green Day而留在沙田與家人吃點東西,然後再起行往赤鱲角AsiaWorld Expo。心裡忐忑依然。用膳後,從商場的大電視得悉撥款已通過,而在熒幕上看到群眾起哄騷動的場面,氣氛看來很緊張,心即時寒了一大截,口中不禁吐出了”On my God!”三個字。

與家人道別後,轉車時致電在場的友人D,知道當時群眾已圍堵了立法會與堵塞馬路,要求與鄭女士對話。乘坐機鐵途中拿出iPod胡亂挑些歌曲來播,忽然想聽David Bowie的《Heroes》。歌曲響起了,那份悲壯的感覺忽然令我鼻子酸起來。

這夜,我看著Green Day,現場氣氛是如斯的熱烈、台上的他們又多麼的懂得去煽動樂迷、演出得如何落力,但身處Arena場館內,誠然我有點兒心不在焉;眼看著Green Day的演出,半個心卻不時飄了去中環那邊,「到底現在是甚麼環境呢?」甚至有一刻我覺得:「啍!你竟在看著一場很資本的搖滾音樂會?!」

音樂會期間,人在台灣的友人T致電給我,他以為我身處中環,叫我們小心安全;音樂會之後,我再致電給友人D,也收到了幾個電話。然後我作出了一個決定——從赤鱲角趕到中環去看過究竟作了解。

步出香港站兜過怡和大廈穿過行人隧道,我在12:45am抵達遮打道。

遮打道那邊氣氛較騷動喧鬧但不算很緊張,也看不見甚麼「暴民」。民眾出來參與抗爭活動,激情與叫囂一定是有,難道要像小Fans般拿起紙板乖巧地安坐著叫叫兩聲口號就是示威嗎?

再走往立法會與中銀之間的德輔道中,氣氛則平靜得多。

期間並踫到了多位音樂界的朋友與讀者。再踫到K,與他談了一陣子。

隨著鄭女士等人「遁逃」乘尾班地鐵離去,群眾在凌晨一時許離開遮打道與德輔道中讓道路開放,並隨即魚貫地移師往皇后像廣場作和平集會。一時半的皇后像廣場,仍有千多人為公義而聚集。

遲來的我,所親身見證到只是1.16的一小部分。而我看到是People Have The Power的一夜,但,大家都是那麼理性而和平進行。然後再在Facebook上看到群眾拍攝的片段,這就是履行了他們的主題:「快樂的抗爭」。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立法會→Patrick Watson→立法會

昨晚加拿大蒙特利爾獨立唱作人及其同名樂團Patrick Watson在Grappa's Cellar舉行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踫上1.15《反高鐵抗爭嘉年華》集會,所以我要怡和大廈與立法會兩邊走。

得悉了Patrick Watson的正確出場時間,所以先到皇后像廣場集會看會議直播。

今次只能進入到皇后像廣場水池之間的位置,場面更覺群情洶湧。是夜有13,000人。

十時會議完結,即趕往Grappa's Cellar,Patrick Watson等人尚未出場,有時間喝杯啤酒。

毋庸置疑,Patrick Watson是看現場演出比聽唱片更令人深刻的樂團,除了他們是很棒的樂手之外,也因為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做出那些聲效。


Patrick Watson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歌手是肯定不已的事,有趣是他的咪高鋒乃駁上了Effect Pedal,而已自己扭Effect;其中一曲,他更以Wah-Wah(但我懷疑是馬桶泵)放在「大聲公」前作「小號獨奏」。結他手Simon Angell帶同三支結他一支Banjo上陣,他還可以以牙刷來在電結他上奏出E-Bow般的聲效;鼓手Robbie Kuster在〈Beijing〉的爵士鼓式Drum Solo已叫人驚豔,他的鼓座上有很爛的Cymbal、有煲煲碟碟、有Marimba,他更作拉奏Saw、打奏木結他,相當之Multi-Instrumentalist的姿態。

當晚Encore了三次:第一次Patrick帶同他的五頭喇叭流動揚聲器與低音結他手Mishka Stein(但他改為彈結他)走進人群中與大家打成一片地演出了兩曲;第二次Patrick以鋼琴自彈自唱形式演繹了一首送給其已故友人歌手的Ballad曲目;第三次他們現場為樂迷投以的歌詞Jam歌。

看完Patrick Watson,再由Grappa's Cellar返回立法會,參與《萬人唱走高鐵撥款音樂會》。

回到立法會,False Alarm剛出場。

然後是阿P與Thomas。

投訴合唱團。

四缺一的Pusshi Ta-chi。當時已斷食了80小時的阿禮,在台上依然好生猛。

看完Superday之後,我們也離開了(演出仍未完結)。

一個多麼和平地進行的抗爭音樂會,凌晨時分在立法會外奏樂,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夜。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Vampire Weekend:愉快的混種

對我來說,美國紐約市樂團Vampire Weekend並不獨是一隊只管帶來輕輕鬆鬆柔揚美好歌曲的Indie Rock樂團,而是他們集Afro、Reggae、Ska、New Wave與Pop於一身的混血音樂配方,2008年初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Vampire Weekend》不是甚麼驚豔之作但聽得蠻有好感,Ezra Koenig確是一位很好的歌手。

期間經歷過去年結他手兼鍵琴手Rostam Batmanglij與Ra Ra Riot的Wes Miles組成Discovery,與《Vampire Weekend》剛好相隔了兩年,Vampire Weekend在2010年初便發表了其第二張專輯《Contra》。

開場曲〈Horchata〉仍是如斯調子優美,伴以鏗鏗鏘鏘Thumb Piano(起初還以為是Marimba) ,歌曲蟄伏著是Deep House般的Groove,但又綻放出Tribal敲擊來,繼續玩Polyrhythm組態。

先行單曲〈Cousins〉便是Vampire Weekend歷來最Thrashy與Upbeat的一曲,猶如以Fast Forward的速度嘩啦嘩啦而來,其跟前作一樣〈A-Punk〉同是由Garth Jennings執導大玩穿梭後巷、節奏急疾的MV亦同樣幽默有趣。而Third-Wave Ska類型的歌曲,今次也有〈Holiday〉。〈White Sky〉是電氣化的Afro-Pop。

Vampire Weekend之進化,是他們既有更快板搶耳的歌曲,同時亦有更幽美神傷的曲子。所以另一方面,則有憂傷美麗的〈Taxi Cab〉,好比由Erlend Øye唱出巴西樂團Uakti的歌曲般;而〈I Think Ur A Contra〉這首夢幻幽悒的Dream-Pop Ballad,下半部分更可聽到他們首次用上木結他伴奏。

繼續打造Hybrid的曲風。〈Giving Up the Gun〉本來令我想到New Order那批Electro Rock歌曲,但再聽下去卻可尋見巴西的Baile Funk底蘊作馳聘。用上了M.I.A.的〈Hussel〉之"Cha-Cha-Cha"人聲作Sample的〈Diplomat's Son〉,更是將Reggaeton、Dancehall、Bollywood、Afro-Pop一網打盡。

為公義站出來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Animal Collective:09首尾呼應

萬料不到,Animal Collective的《Merriweather Post Pavilion》竟然能夠成為2009年的大嬴家,相繼被Uncut、Mojo、Spin等音樂月刊選為年度最佳專輯的第一位,可謂叫人喜出望外。正當大家在談論著《Merriweather Post Pavilion》之也文也武成績的時候,Animal Collective亦出版了其全新五曲EP《Fall Be Kind》——年頭有《Merriweather Post Pavilion》,年尾則以《Fall Be Kind》作結,相當之首尾呼應啊。

《Fall Be Kind》EP其實已是去年12月中的出品,但唱片卻在這陣子才到手,不過還是想寫寫吧,有心未怕遲嘛。

〈Graze〉由迷濛幽美的氛圍帶出Avey Tare有如Brian Wilson般動人的歌聲,古意盎然,歌曲之神來之筆是中落段用上的羅馬尼亞排蕭大師Gheorghe Zamfir的Pan Flute演奏作Sample,奏出山明水秀的畫面。六分多鐘〈What Would I Want? Sky〉之重點是Sample了The Grateful Dead的1974年作品〈Unbroken Chain〉——這也是第一首被The Grateful Dead認可准予用作Sample的歌曲,那貫穿於上半部分的Chanting人聲Cut-Up,仿如一片大地的靈秀氣,然而歌曲本身卻是Animal Collective其中一首最悅耳的流行曲。

〈Bleed〉是一首如夢似幻、脫俗出塵的Dream-Pop,兩把人聲一唱一和猶如在對答般。〈On A Highway〉同是如斯美麗而夢幻的歌曲,但所伴以卻是Tribal敲擊節奏。〈I Think I Can〉就猶如讓Depeche Mode在80年代的電子樂韻配以Tribal節奏與蕩氣迴腸的民電謠旋律而來。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Indie老鬼行山團登大東山

老朋友T移居台灣多年,去年在Facebook上重遇。他看我上載到Facebook的行山相片看得大呼過癮,便留言說道下次他返港要我帶他行山,我說那不如叫埋班昔日的Indie老鬼一同起行兼作聚會吧。於是我們便透過Facebook開了個Event作召集,組成了「Indie老鬼行山團」。

首次「Indie老鬼行山團」終於在1月9日成行,團員一行六人。我選擇了行伯公→大東山→黃龍坑郊遊徑→東涌的路線,何以又上大東山呢?我不是在11月已行過嗎?然而老友要我推薦,固然是行我Highly Recommended的路線,路程不太長但也有少許難度,而且景色亦夠驚豔。

之前幾天的天氣相當不隱定,但出發當日卻全然放晴。



從伯公登上大東山,沿途完全有著被藍天與青山擁抱著的大滿足感覺。眼前天空固然藍到不得了,山頭好立體;回望背後的鳳凰山景色亦甚清晰,連山後的昂平360吊車纜也遙遙地看到了。

以往上大東山都是單拖起行,我喜歡「獨自在山坡」的孤獨感。但今次與友人同行,說說當年,感覺亦蠻愉快。

上過多次大東山,在爛頭營山頭上最好天氣、最天朗氣清是今次。還遇上在山頭紮營的遊人,紅黃藍綠的帳篷為山上添了點點色彩的點子。
從黃龍坑郊遊徑落山途中看到的黃昏景色。

當日的餘興,是趕往阿龔主理的《開放音樂在西九》。然而我們在七時許才從東涌出發。抵達西九海濱長廊時,A Roller Control剛出場。



樂手的背景是一片無敵的維多利亞港景色,可飽覽中環至上環一帶的沿岸夜景,美妙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