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Kasabian:迷幻速龍

去年在Brit Awards上拿了個「最佳英國樂隊」大獎,來自英國萊斯特郡的Kasabian之身價也不同日而語了,得以躋身頂班的英國樂團。其實自2006年的第二張專輯《Empire》起,Kasabian的專輯都是英國排行榜冠軍常客,兩年前令他們昂然上位的《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如事,新作《Velociraptor!》也不例外。

2011年再來,剪短了頭髮的Tom Meighan多了幾分「佬」味,反而做了爸爸的結他兼鍵琴手Sergio Pizzorno卻消瘦排骨仔了不少、愈來愈酷。跟前作《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一樣,第四張專輯《Velociraptor!》同是由Sergio與Leftfield Hip Hop製作人Dan the Automator聯袂監製,並帶到三藩市灌錄。

以「速龍」來命名,《Velociraptor!》就如《West Ryder》的進化版,釋放出樂隊在過去一年多在大型音樂節主台及體育館演出所吸納的能量而來。而Kasabian之野心,就是要打造出一張猶如Jukebox般歌曲首首皆精采但又可以風格迥異的專輯出來。

Kasabian的迷幻之音,已來到另一個境界。同是極Groovy的迷幻歌曲,開場曲〈Let's Roll Just Like We Used To〉由一下鑼聲充滿神秘色彩的前奏,抑或主打單曲〈Days Are Forgotten〉的女聲,皆呈現著富有東方薰陶的迷幻氣息,〈Acid Turkish Bath (Shelter from the Storm)〉亦有如Led Zeppelin遇上中東/印度音樂。〈La Fée Verte〉是一首動人的Psychedelic-Dream-Pop,一句“I see Lucy in the sky”,向迷幻年代的The Beatles作致敬之意圖亦不言而喻。

《Velociraptor!》是一張相當之折衷性、包羅萬有的專輯。所以有〈Goodbye Kiss〉這首好比Phil Spector的雋永Classic-Pop歌曲之餘,主題曲〈Velociraptor!〉又可以有如〈Vlad The Impaler〉的高壓能量Electro Rock之延續,甚至〈I Hear Voices〉此曲更玩起Electro-Pop來(但他們說受Daft Punk影響而非甚麼80年代名字)。再來混種式曲風,〈Re-wired〉就聽似Disco-Punk起來的The Rolling Stones歌曲與有著Nirvana般的Chorus;最先發表的〈Switchblade Smiles〉由迷魂電子Sequence帶出這首迷幻歌曲,再祭出巨大的Big Beat與Tom及Sergio半唱半Rap之演繹;〈Neon Neon〉本是他們受到Pink Floyd的〈Wish You Were Here〉影響而寫成,但卻又泛起猶如The Chemical Brothers的電幻曲風。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Plaid:愈是期待愈是美麗

說來,由Ed Handley和Andrew Turner所組成的英國IDM名團Plaid,其上張官方專輯已是要追溯到2003年的《Spokes》了。但他們並非躲懶多年,反之二人曾在2006年與錄像製作人Bob Jarco合作了Audio-Visual作品《Greedy Baby》,又在2006、08年先後帶來了《Tekkonkinkreet Original Soundtrack》和《Heaven's Door》這兩張動畫及電影原聲專輯,算是保持了一定的產量,然而那總是有別於他們的官方作品。

就在「Plaid的八年來全新官方專輯」之亮點下,愈是期待愈是美麗,《Scintilli》這張新作聽來亦特別滋味。

在《Scintilli》裡,Plaid繼續保持到他們的優質製作,而且來得更呈唯美電音色彩。

開場曲〈Missing〉泛著古樸撥弦琴音、清脆Harpsichord與典雅鋼琴絲絲入扣而來,再伴以孤高的女聲Chanting,美不勝收、思古幽情,是最直截了當的形容。先行單曲〈35 Summers〉是一首憩靜、神秘而賦予東方不吃人間煙火出塵美的盛夏樂章,由Richie Burridge執導的MV亦美得沒話說。同是「無Beat」唯美曲目,〈Craft Nine〉有如勾勒出一片美麗動人的星空Ambient。

Plaid拿手的精巧IDM樂曲亦比比皆是,〈Tender Hooks〉亦是帶點東方色彩,〈African Woods〉曲如其名地配以Afro敲擊節奏,而〈Founded〉的女聲唱詠、〈At Last〉的 Chanting,可見人聲是《Scintilli》裡的一大素材。

要他們來得不一樣,〈Eye Robot〉是Plaid難得地呈現著冷酷機械性電音質感的曲目,〈Unbank〉有如BBC Radiophonic名曲〈Dr. Who Theme〉神秘配以結他勾線,出來竟然是很Trance的一曲。

首批《Scintilli》是附有Muda na Mono的設計,即可以以兩個紙環如球體般扣著這張CD光碟。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Girls:女大不中留

當一隊樂隊得以平地一聲雷而來之後,他們要洗心革面地進行自我提昇,從前樂團身上那股初生之犢氣息亦會不復再——但這不一定是壞事來。正如由Christopher Owens與Chet “JR“ White組成的美國三藩市樂團Girls,他們在第二張專輯《Father, Son, Holy Ghost》裡的成熟渾圓傾向,但聽來卻仍見討喜。

別抱著首張專輯《Album》的心態去聽《Father, Son, Holy Ghost》,今天的Girls已不再是人丁單薄地以破舊的器材來灌錄歌曲,反之鼓手Darren Weiss、吉他手John Anderson與鍵琴手Dan Eisenberg之加入,他們已拓展成為一隊完整的樂團,又添置了一批擴音機與錄音器材,因此其聲音已來得不同日而語,抹去了那種Lo-Fi與D.I.Y. 的音樂製作氣味,連Christopher的嗓音也愈見感情豐富。

所以作為專輯的頭炮主打歌,那並非搶耳的歌曲,而是苦澀蒼涼、慘白戚然的陰暗Ballad歌曲〈Vomit〉,煽情而懾人心魄。來到第二張單曲,才帶來〈Honey Bunny〉這首爽勁Classic Rock之作,聽似情歌,但其實是Christopher帶出其母親對他的愛與包容。

正如〈Honey Bunny〉般,70年代搖滾的底蘊在專輯內可謂比比皆是。辛辣重型起來,〈Die〉的Riff與Verse旋律都似十足Deep Purple的〈Highway Star〉,但後來的演奏部分卻又變成宛如Pink Floyd起來。其實今次Girls在多首歌曲的演奏位,抑或Hammond Organ之運用、Gospel式和唱,出來都帶有多少Pink Floyd的中間路線搖滾影子,如心碎情歌〈Myma〉以及〈Vomit〉之尾段都可見一斑。

〈How Can I Saying I Love You〉是絕對美好得沒話說的清雅輕柔小品,令我想起曾幾何時的Teenage Fanclub以至日本的Sunny Day Service。更懷舊情味還有Soulful的〈Love, Like A River〉。長達六分多鐘的由長長的鏗鏘Acoustic結他帶出,那是一首溫婉而觸動心靈的Ballad,但就是其長長的結他演奏,甚至是古意盎然的長笛出現,鋪排上又是很Prog Rock吧。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Pink Floyd:盒子中的發現號

上次我購買Pink Floyd的Box Set,已是1992年出版那套《Shine On》。以當年來說,這套大大盒的《Shine On》實在精美得令人咋舌(還可以拿上手把玩那種),多年後仍叫我如斯愛不釋手。然而《Shine On》之美中不足,是當中只包含七張Pink Floyd的專輯以及一張早期單曲集,而非專輯全集來。

四年前,Pink Floyd終於發表了他們的作品全集Box Set出品《Oh, by the Way》,但誠然直覺上它看來並不吸引,所以也放棄購買了,只能說與之無緣,也沒有把「我要擁有一套Pink Floyd作品全集Box Set」之想法放上心。直至四年後,我的緣份卻落在Pink Floyd新的一套作品全集Box Set出品《Discovery》身上。

上星期五晚,這套《Discovery》已到手,捨不得馬上開封,而是讓它沉澱一陣子。就在開封之前,先為這個Box Set拍照留念,然後才擇個吉時進行開封儀式。



星期日早上,《Discovery》開封了。按照我的傳統,第一張聽的是其1971年專輯《Meddle》。

《Discovery》內結集了Pink Floyd由1967至1994年間《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A Saucerful of Secrets》、《More》、《Ummagumma》、《Atom Heart Mother》、《Meddle》、《Obscured By Clouds》、《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Animals》、《The Wall》、《The Final Cut》、《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The Division Bell》等共十四張錄音室專輯(《Ummagumma》是半錄音室半現場演出專輯)。有別於《Oh, by the Way》時的迷你版復刻黑膠封套設計,今次每張專輯都用上劃一的Gatefold紙套。

而《Discovery》的賣點,亦包括了一本由樂團的御用設計師Storm Thorgerson的StormStudio所主理的六十頁厚冊子《Graphic Tales》,講解他為Pink Floyd帶來的美藝設計——那不獨只有唱片封套,還有由他操刀的照片、廣告與宣傳品。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Pearl Jam Twenty:20回憶錄

大約一個多月前,收到一位多年沒有聯絡的朋友之來電,原來從前任記者的他現在正為電影公司工作,而他找我的目的,就是問問美國西雅圖搖滾班霸Pearl Jam的成軍二十週年紀錄片《Pearl Jam Twenty》在港上映的意見,而我說:那怎也要上映吧,更何況替他們執導的是Cameron Crowe呢。

結果,《Pearl Jam Twenty》被安排在9月20日7:50pm於UA 時代廣場及UA iSQUARE兩院全港僅只上映兩場——場數太少嗎?但至少是可以與外國同步在9月上畫,而毋須苦候一年半載後才能在某某電影節上看到吧。

在Cameron主理下《Pearl Jam Twenty》裡的珍貴花絮由接近二十個小時的影片剪輯出來,再讓新與舊的訪問互相呼應。誠然我不是Pearl Jam的忠實樂迷,但我又確實看著他們出道、聽足他們二十年,而寫過多篇有關他們的樂評、剖釋過Eddie Vedder等人的心路歷程。看《Pearl Jam Twenty》,就好比重認一群相識二十年但沒有打開心扉作知心交往的老朋友,感覺很窩心。

《Pearl Jam Twenty》內有不少趣的點子:如Eddie由早年被視為沉默內向的歌手而變成唱得憤世嫉俗起來,是因為一次演出時看到有樂迷被保安毒打而開始唱出了火;Pearl Jam初走紅時,年少輕狂的Eddie在表演時經常攀上兩層樓高的鋼架,從高處跳下觀眾席作「自殺式Stagedive」;在Cameron的1992年愛情電影《Singles》派對上(Eddie Vedder、Stone Gossard、Jeff Ament有份在片中粉墨登場飾演Citizen Dick樂團成員),Pearl Jam的醉酒演出片段密絕曝光;Eddie講明不會接受《Time》(他說這只是一本爸爸媽媽看,抑或放在醫務所的雜誌),但Pearl Jam紅到《Time》也硬要把他們放作封面專題;片中以諷刺的手法帶出Grunge成為了時裝潮流;樂團跟Ticketmaster抗爭,當中有他們對簿公堂的片段;導演登門拜訪Stone的寓所,要他找來樂團的紀念性物件,然而他有家中遍尋不獲,最後在地窖找到一個被投閒置散地”Hea”放在一角的Grammy獎座。

主要被訪問除了Pearl Jam各人外,還有跟他們老友鬼鬼的Soundgarden主唱Chris Cornell——Chris也曾與各Pearl Jam成員組成過向Pearl Jam前身Mother Love Bone已故歌手Andrew Wood致敬的即興樂團Temple Of The Dog。再還有另一Grunge要將:Nirvana的Kurt Cobain,在訪問片段中看到Kurt起初對Pearl Jam冷嘲熱諷、批評他們商業化,到後來表示對他們之欣賞與致歉;然後Kurt的逝世,令Eddie內斂自省起來,從而日漸成為一位知性搖滾樂手。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St. Vincent:精靈聖文森

對於來自美國德州達拉斯的女唱作歌手兼多功能樂手Annie Clark化身St. Vincent,誠然四年前聽她的首張專輯《Marry Me》即使是叫我留下良好印象,但之於我來說卻談不上是怎樣驚為天人。然而這幾年間逐步看著Annie在音樂上的躍進表現,方真正說服到我此姝是一名音樂才女——不,一頭曲髮、有一雙明亮大眼睛的Annie,根本是一名音樂精靈呢。

每兩年出版一張新作,如今St. Vincent已發表了她的第三張專輯《Strange Mercy》,算是甚勤力而多產的音樂人吧。而且St. Vincent的每張專輯都標誌著她不同的音樂層次。

樂手方面,今次有鍵琴手Bobby Sparks(由Mini Moog到Wurlitzer)、Midlake的鼓手MacKenzie Smith及小提琴手Daniel Hart,《Strange Mercy》跟前作《Actor》一樣再度由John Congleton (The Polyphonic Spree / Modest Mouse / David Byrne / Bill Callahan) 監製,但《Strange Mercy》卻與《Actor》來得不一樣。減低了以往St. Vincent伴以優雅弦樂與木管樂的Chamber-Pop曲風,今次她在《Strange Mercy》裡不單來得節奏感較強烈,歌曲也以結他Riff作主導——Annie要大家知道她不是那些只有溫文爾雅地抱著木結他的唱作女生,她亦是風格別樹一幟的電結他手,可以彈起鋸齒式結他那種。她說:我看似嫻靜的人,但我同樣有著相當的激進與憤怒卻可以是另一個人來。

〈Chloe In The Afternoon〉便來得猶如加上了搖滾結他Riff的Björk作品。主打單曲〈Cruel〉是一首甚Groovy而華麗靡爛的歌曲,由Terri Timely執導的MV便是講述由Annie飾演的好心便利店店員被一名外表楚楚可憐的女孩及其家人綁架回家做女傭,最後被活埋的不尋常故事。〈Hysterical Strength〉是甚Upbeat的Synth-Pop曲目。更耐人尋味是〈Surgeon〉此曲,歌曲漸漸凝聚起Groovy的肌理,伴以Chamber-Pop的弦樂,其後更Jazz-Funk起來,還帶來了Synth獨奏呢。

更搖滾的歌曲,〈Northern Lights〉可令人想起PJ Harvey,有狂亂的結他獨奏;〈Dilettante〉有如David Bowie在Glam Rock時期的藝術搖滾Ballad。

然而《Strange Mercy》並不是一張St. Vincent的搖滾專輯,反之其實是更顯其作曲才華。Bitter-Sweet地唱出懊悔心情的〈Cheerleader〉、迷人如R&B的主題曲〈Strange Mercy〉、在心跳節拍下〈Champagne Year〉,都是今次Annie筆下無比縈繞心頭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