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星期四

Savages:血脈賁張震懾氣場

在我心目中,英國倫敦全女班4人樂隊Savages從不是所謂的當代post-punk revival那麼簡單。她們在2013年面世的首張專輯《Silent Yourself》無疑是那麼棒的傑作,足以叫我們這群老鬼post-punk信徒聽得滿意收貨。 
大家都拿post-punk師祖級樂團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跟Savages作相提並論,主唱Jehnny Beth有一把酷似Siouxsie Sioux的妖魅嗓音,但她們卻更叫我聯想到來自德國漢堡的Xmal Deutschland,畢竟以唱德語為主的後者正有著濃厚的日耳曼氣息,而Savages的Jehnny是法國人,她的英語演繹亦帶有濃濃的口音,彼此的post-punk聲音都存有一種屬於歐陸的獨立音樂美學。
跟《Silent Yourself》相隔3年,Savages發表她們第2張專輯《Adore Life》。今次全盤交由Jehnny的男友Johnny Hostile監製,並由丹麥哥本哈根電音製作人兼多元樂手Anders Trentemøller操刀混音。而今次《Adore Life》教我們聽得驚喜不已,不是Savages在風格上發生了甚麼重大蛻變,而是樂隊的聲音可以來得更刺激、彰顯出更懾人心魄的氣場。

Savages早已超越了「後崩復興」的框架,聲言要「做出最嘈吵的歌曲」為前提下,她們的粗獷不羈噪音搖滾傾向也不言而喻,也是何解這次可以見到外界用上美國紐約市傳奇性噪音搖滾天團Swans來跟其新歌作比喻。Jehnny激情地大唱"If you don't love me, don't love anybody"的先行單曲〈The Answer〉即築起巨大音牆而來,所祭出的熾熱緊湊張力絕對令人血脈賁張,尾段突然停頓到再奏起可謂神來之筆,而歌曲的音樂錄像亦猶如讓大家置身其音樂會現場般刺激;另一主打作〈T.I.W.Y.G.〉是處於如斯的急激而張牙舞爪的狀態,聽得大呼萬分痛快。

Savages的最大躍進,是樂隊得以綻放出更巨大的能量輸出。〈Evil〉和〈Sad Person〉都是叫人為之起舞而又撲朔迷離的post-punk歌曲,〈Surrender〉更是其開宗明義的dance-punk作品但又富有實驗性聲效。由清唱帶出的〈I Need Something New〉,曲中蟄伏著一股暴烈的暗湧。 

主題曲〈Adore〉是《Adore Life》這張「情歌」專輯裡最溫婉的一曲,那份藍調搖底蘊大可瞞騙你這是PJ Harvey的作品。專輯以〈Mechanics〉這首闇黑、空靈、沉溺的靜謐gothic曲目作為結幕,所展現出是Savages實驗性的一面。

2016年1月11日星期一

寶兒可否不要老(去):David Bowie (1947-2016)

David Bowie的離世,是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上星期五1月8日,他才渡過了69歲生日,其3年來全新專輯《★》(Blackstar)就在當天隆重面世,同時也在Facebook上發佈了一幅笑容燦爛、精神抖擻的「近照」。誰料到,日子已在作出最後倒數。 
消息來得太突然,一下子,大家都接受不到David Bowie的噩耗,因為在我們心目中,他是長青不老的傳奇,更不會老去。他不是來自星星的外星人嗎?

最後,Bowie捱過了自己的生日與《★》的公諸於世,才撤手人寰。《★》就成為了Bowie的遺作專輯。叫大家動容的是,他與癌病搏鬥期間,他仍以身體力行創作與灌錄出這張高水準的專輯出來,以作為送給樂迷們的終極禮物;也許他亦有預感這會是其最後專輯,這張蓋著一黑(黑膠)一白(CD)封套的唱片,當中的作品也儼如在我們道別,帶出面對死亡的喻意。如〈Lazarus〉以聖經新約中死後復活的拉撒路為題、曲中唱道"Look up here, I’m in heaven"/”I’ve got nothing left to lose”以及在MV裡Bowie的臥病床演出到最後走進衣櫃,已成為談論之處;而專輯裡的最後一曲〈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聽來更活像他的遺言:
I know something is very wrong 
The pulse returns for prodigal sons 
The blackout's hearts with flowered news 
With skull designs upon my shoes 
I can't give everything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Seeing more and feeling less 
Saying no but meaning yes 
This is all I ever meant That's the message that I sent 
I can't give everything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know something is very wrong 
The pulse returns for prodigal sons 
The blackout's hearts with flowered news 
With skull designs upon my shoes 
I can't give everything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 
前天,我才心血來潮地在Spotify上選輯了這個暫名為《Ballads of David Bowie》的playlist,所選的都是他的中慢板歌曲甚至器樂作品,以回應《★》專輯裡的靡爛淒美灰濛濛氛圍。此刻再聽這個歌單,這些歌曲已顯得多麼的沉痛,好比我對Bowie作出悼念的心情。

2016年1月8日星期五

David Bowie:黑星爵士變色

經過病後復出,似乎David Bowie於近年間都「迷信」地要在自己生日當天發佈新作。2013年1月8日他66歲生日,便就在事前於毫無預告底下突然發表回歸單曲〈Where Are We Now〉,並公佈睽違10年的全新專輯《The Next Day》稍後面世的消息;而這個2016年1月8日是Bowie的69歲生日,他繼《The Next Day》後3年來之全新專輯《★》(讀音為”Blackstar”)亦在這天公諸於世。 
《★》跟評價甚高的《The Next Day》一樣同是由昔日跟Bowie近乎合作無間的唱片監製Tony Visconti操刀,同樣重新樹立出他的藝術搖滾(Art Rock)姿態,然而這兩張專輯卻又可以來得迥然有別。

2014年出版精選專輯《Nothing Has Changed》,當時帶來與The Maria Schneider Jazz Orchestra合作的新歌〈Sue (Or in a Season of Crime)〉,已彰顯了Bowie的爵士樂取向。而今次《★》的重點,是Bowie不再找回從前曾合作過的伴奏樂手,而是以一眾當今紐約爵士樂圈的名字(雖然當中也有人是發跡於洛杉磯)作為音樂班底——色士風手Donny McCaslin、結他手Ben Monder、鍵琴手Jason Lindner、低音結他手Tim Lefebvre和鼓手Mark Guiliana;專輯的大前提,就是交由爵士樂手來灌錄出他的搖滾樂,所採取也是接近爵士音樂的錄製方式,所以當中只有一曲的結他部分作出過Overdub;與此同時,Boards of Canada的電子音樂、Kendrick Lamar的Hip Hop音樂(Mark尤愛Hip Hop節拍的肌理),也是《★》背後的一大薰陶。 
所以識得聽《★》,就是聽Donny McCaslin,本已是獨當一面爵士樂手的他,其色士風演奏簡直是除了Bowie的歌聲之外歌曲的另一靈魂所在。

先行單曲兼主題曲〈Blackstar〉是一首長達近10分鐘Epic曲目,已來得足以先聲奪人:淒迷而幽閉的氛圍,營造著好比中東音樂的神秘氣息,祭出川流不息的電氣化真鼓Breakbeat與Bowie如幽靈般蒼白夢囈唱腔,再引伸出Donny幽美爵士色士風,當中又蟄伏著電幻的Synth Bass;當Breakbeat轉化為一輪爵士鼓之後,歌曲亦在中段進入如夢似幻的美麗段落,換上是相當之典型的Bowie曲調(80年代時期的),Donny也奏出幽幽的長笛;然後再回到那段幽靈曲子。可以肯定,〈Blackstar〉是Bowie自1976年的〈Station to Station〉以來最棒的旅程式長篇藝術搖滾歌曲。 

另一單曲〈Lazarus〉也只是多麼令人深刻之作,這首靡爛而意境灰濛濛的歌曲,以80年代的用語來形容就是所謂「低調情懷」,曲中幽悒的色士風與連綿的Bassline,總叫我聯想到Tuxedomoon與Japan的慢板歌曲,有趣是從前我們都一直視Tuxedomoon和Japan為深受Bowie影響的樂隊。Lazarus即Lazarus of Bethany、聖經新約中死後奇跡地復活的耶穌好友「拉撒路」;而《Lazarus》亦為改編自Walter Tevis小說、由Bowie領銜主演的1976年電影《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的舞台劇。

在《★》內Bowie也重灌了〈Sue (Or in a Season of Crime)〉及其B-side曲目〈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沒有了The Maria Schneider Jazz Orchestra的Big Band Jazz伴奏,前者在人肉Breakbeat的脈搏奔流與扣人心弦的Bassline之間令歌曲緊湊而充滿內聚力而來,還有James Murphy(LCD Soundsystem)的敲擊肌理;後者更凸顯那張力十足的巨大節拍,與Donny的高音色士風絲絲入扣,而其色士風作獨奏時亦愈見奔放馳騁。 

〈Girl Loves Me〉來得耐人尋味,在藝術搖滾曲風間有著電子音樂的冷冽感覺,曲中的Bassline與節拍皆好讓我想起Kraftwerk的〈Trans Europe Express〉;由鋼琴主導的〈Dollar Days〉是如斯哀怨浪漫的Ballad曲目,色士風獨奏可甚醉人;最尾的〈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由電氣化節拍驅動,Bowie的口琴演奏叫大家都以77年作品〈A New Career in a New Town〉來相提並論,歌曲的調子宛如唱出一片大都會夜色,當Ben的結他獨奏響起,簡直有如昔日Robert Fripp為Bowie伴奏的神采。